最近筆者的一個朋友跟我聊到,他們公司發生的一個奇葩的事情。朋友在一家中型的生產型企業。復工后,因為庫存堆積,老板讓中層干部晚上加班,參與到庫存盤點的工作中,其中負責人事招聘的主管,因為年初復工,很多工人沒有到崗,所以就以招聘工作很忙為由拒絕了這一要求。
他們招聘部門的主管,有多個具體負責招聘事宜的招聘專員,其中一個專員晚上住的地方比較遠,每天晚上跟著大家盤點庫存,回到家后已經12點多,但是他還是堅持和大家一起工作。
一周以后,老板直接發通知,辭退主管,人事招聘專員直接升級為主管。后來老板開會說,所有的中層干部,在公司有困難的時候都來幫忙,而人事主管實際事務并不忙,這樣的員工沒有承擔的勇氣,我們不要。
在職場,很多人容易拒絕承擔不在自己職務領域內事情,也有人不給自己設定責任的界限,反而取得了更大的成功。
因為喜歡“杠事”,清華博士成為了我的下屬
有這么一個年輕人,在2005年從大學畢業后,被酷訊聘用。他一開始只是個普通工程師,但在工作第 2 年,他就連升兩級成為中層經理,管著四五十個人的團隊,負責所有后端技術與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。這個年輕人便是后來的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。
跟他同期入職的還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,后來都成為這個普通大學本科生的下屬。他那時既不是技術最好的,也不是最有經驗的,能得到快速升職,憑的就是勤于「扛事」。
他回顧道「我剛參加工作時,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,哪些不是我該做的。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,對于大部分同事的問題,只要我能幫助解決,我都去做」。
「工作前兩年,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、一點回家,回家以后也編程到挺晚。確實是因為有興趣,而不是公司有要求」。
「我做事從不設邊界,當時我負責技術,但遇到產品與銷售上有問題,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解決產品的方案。」
很多人把分內分外搞得分明,愛說:「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,那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」。但張一鳴認為「你的責任心,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,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,讓你得到很大的鍛煉」。
成長比眼前更重要
小武在一家產品企業做店鋪運營,由于產品銷量和口碑很好,很多線下的商家找到公司尋求合作,但是由于公司的業務人員不是很充足,需求找人暫時代替,在老板說明情況后,小武毫不猶豫的承擔了一部分業務對接工作。
另外的一部分工作,經理希望前臺的文員暫時接管,因為文員之前有做過銷售的工作,有一定的業務經驗。迫于老板的權威,她沒有拒絕,只是私下里對小武說,現在多了一份工作,老板應該給她加錢。隨后的時間里,做起事情也是隨隨便便。
這是兩種不同的態度,辯證的來說,「杠事」本身也有不同,有的人愿意承擔事情的前提是獲得好處,給多少錢干多少活,而有的人承擔更多卻沒有更多要求,當然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,我們不去評判。
幾個月之后,公司找到了合適的員工,額外承擔的工作,終于有專門的人來接手,因為接觸到線下業務,小武感覺自己對營銷的理解更加深刻了,所以他主動向老板申請,繼續負責已經對接的業務,老板沒有拒絕。
一年以后,小武由于出色的工作業績,并且對線上線下業務都有一定的經驗,被另外一家公司開兩倍的薪水挖走,而文員則因為嫌棄薪水太低,跳槽去了另外一家公司,結果沒多久又走上四處求職的道路。
從客觀的角度來說,企業肯定更喜歡像小武這樣的員工。面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態度,對于個人的收獲也會不同,有的人收獲了眼前的利益,有的人收獲了工作能力的成長,贏得了更好的機會。
職場是一個通過工作,賺取酬勞的平臺,其實也是一個讓人成長的平臺,任何的付出都會用不同的形式回報給自己,勇敢承擔,不設界限,人生就沒有界限。